在生活中保持正向

在生活中保持正向

只要是人,比起過著不幸的生活,絕對是幸福一點比較好吧?如果能隨時充滿自信,樂觀又正向地活著,是件多麼美好的事情啊。但身處在現代這樣充滿壓力的社會中,讓正向生活這件事變得很難,我們甚至因為各種擔心及不安而經歷過無數個失眠的夜晚。在這種時候,能夠派上用場的,就是「正向心理學」。這是從針對人類堅強面及正向感情的研究中所衍生而來的,為了幫助人們正向活下去的新型態心理學。

日本人是全世界最容易擔心的民族嗎

幸福學研究家・前野隆司先生在其著作「正向心理學的實踐(書名原文:実践ポジティブ心理学)」中提到了一個讓人很感興趣的觀點,那就是日本人可能是「全世界最容易感到不安的國民」。書中所提出的根據,是針對世界上29個國家所做的研究調查結果。容易感到不安的人,據說帶著「血清素轉運體SS型」的基因,而調查顯示日本人中帶有這種基因的比例是全世界最高的。帶有「SS型」基因的人,因為缺乏能夠影響人們心情的血清素,因此容易感受到不安的情緒。在日本人中,帶有「SS型」基因的約有65%。順帶一提,美國人中容易感到不安的「SS型」人僅有19%,但具有樂觀傾向的「LL型」則高達32%,而日本人中「LL型」的人僅佔3.2%。相對於日本人,會覺得美國人比較開朗,可能也是因為基因的影響呢。不過話說回來,在書中也有寫到,容易不安並不一定是件壞事,在製造業領域中,慎重跟精確的特性就在此發揮了正面效果。日本因為優秀的製造產業而立足於世界前端,可能正是因為擁有這容易感到不安的民族性也說不一定呢。

正向心理學的登場

但是,話雖這麼說,抱著忐忑不安的心情還是令人痛苦的。如果出現憂鬱症的傾向,問題就更嚴重了。為了要健全人心,過往的心理學研究一直專注於如何將不安跟擔心的感情抽離。但就在20世紀末,出現了一位對這種著眼於剔除負面因素的心理學型態提出質疑的人物,他就是美國的心理學博士,馬丁・賽里格曼(Martin Seligman),身為憂鬱症及異常心理學權威的賽里格曼博士在1998年就任美國心理學會的會長時,強調了與過去心理學有所區隔的「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之必要性。主張不應只專注於人類的弱勢,而是要研究並加以發揮人類的優點及品德來讓人生更加美好。

在中醫學領域中,有個被稱為「未病」的概念,是指還不到得病的程度,卻漸趨不健康的一種狀態。以往的心理學是為了要治癒已經生了病的心。但正向心理學的理念,則接近中醫學,是要將尚未生病,仍然健康的心變得更好。簡單來說,就是探求「要怎麼樣才可以活得幸福」的學問。

變得正向的方法

那麼,為了要在生活中保持正向,我們到底該怎麼做呢?在前野先生的著作中雖然記載了各式各樣的方法,但其中最有名的是由賽里格曼博士所提案,被稱為「三件好事(Three Good Things)」的方法。實際作法就如其名,「要在每天就寢前,將當天發生的『三件好事』寫下來,並持續一個禮拜。」而記錄下來的「好事」,即便是像「今天的咖啡很好喝」、「晴朗的天氣很舒服」這種小事也可以,透過每天持續地進行,據說就能夠自然而然地將目光停駐在日常中發生的正向事物上。除此之外,書中還有找出自己的「優勢」並加以發揮的方法,包含「正念」、「冥想」等多種幫助我們正向生活的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有個跟「正向心理學」非常相似的詞彙,「正向思考(Positive Thinking)」,但根據前野先生的理論,這兩者其實完全不同。「正向思考」是要把負面因素排除,盡量維持開朗及正向。但另一方面,「正向心理學」所抱持的觀點,是不論心情低落、傷心,還是負面的自己,都應該要予以認同。如果是這個做法,即便是帶有「SS型」基因的日本人,似乎也可以試著實踐看看。

揭開新年的序幕,2022年已經開始了。過去兩年應該有很多人受新冠肺炎疫情之苦。為了要讓新的這一年更正向,並更有意義,要不要試著在平常的生活中加入正向心理學的思考方式呢?透過心態的轉變,或許眼前的世界就會更加開闊也說不定。

  

參考書籍:「正向心理學的實踐 幸福的科學/前野隆司」(PHP新書)

(書籍原名:「実践ポジティブ心理学 幸せのサイエン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