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呼吸嗎?
只要是生物,在活著的時候都需要呼吸。為了表現人的生與死,會有一些說法,例如「復活(再次呼吸)」、「死亡(失去呼吸)」,這都是因為呼吸就是生命存在的象徵。雖說如此,在日常生活中對我們而言,呼吸太過於理所當然,因此不會特別意識到它的重要性。這樣來想想看,如果說「因為呼吸的不同,會嚴重影響身心的健康」,這有多大的可能性呢?尤其是現在因為新型冠狀病毒擴散的影響,整體環境都充滿著令人窒息的鬱悶氣氛。藉此機會,正好試著將焦點放在「呼吸」這個主題,來跟大家探討一下。
「息」這個字,寫的是「自己的心」。因此有一種說法是,心的狀態會顯示在你呼吸的樣子上。反過來說,正確的呼吸可以減少不安感,幫助心靈平靜下來。心若動搖不定的話,呼吸也會紊亂。若呼吸規律時,心也會穩定下來,相信大家都有類似的經驗。
事實上,呼吸的方式是會直接影響到腦神經系統,這是有科學根據的。這裡不得不提到的是,當人體感受到壓力時,神經系統會產生一種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Serotonin),會幫助創造出有助於穩定神經的物質。另外,透過緩慢且深長的呼吸,也可以使血清素的分泌量增加。
當我們提到呼吸這件事情時,首先聯想到的有可能是「深呼吸」。廣播體操在最後的姿勢,是將雙手高舉、大口的呼吸,逐漸將雙手放下後再一邊吐氣。雖然這是從小時候開始就習慣的動作順序,但其實這是一種「讓胸口掌握主導權」的呼吸方式。根據呼吸專家的說明也一樣,大家都異口同聲的表示「比起吸氣,吐氣更重要。」而且更表示「呼吸的原理就是吐了多少氣,就應該再吸進多少。」
這樣一想,「呼吸」這個字仔細看,是由呼氣(吐出體外的空氣)與吸氣(吸進身體的空氣)組合而成的單字。也就是說先有「呼氣」。因此,最原本的呼吸指的就是字面上的順序,先有「吐」才有「吸」。
知名暢銷系列書籍 『想大聲讀出來的日本語』,作者齋藤孝作為身體論的研究者,對呼吸有著多年的研究。根據齊藤的說法,「本來,呼吸就是確實運用腹部的力量」、「從以前開始日本人已經習慣用橫隔膜的腹式呼吸法。」例如古早時候的生火、取水、耕土,劈柴等等動作,都會使用到深呼吸,「為了生存,深深地呼吸是不可或缺的。」但隨著生活變遷,腹式呼吸法並沒有受到現代人的重視,反而轉變成「淺短但平穩的嘴巴式呼吸」。實際上,幾乎所有現代人呼吸的量,根本達不到肺所需要的一半程度。
有許多人都發表關於對身體有益的呼吸方式的意見,但這些不同的內容共通的一點都是,必須由肚臍下方丹田處用力,將意識集中在「吐氣」上。肚臍下丹田指的是肚臍下方三寸(九公分)的位置,漢方醫學的觀點認為,將意識集中於此處並用力,可以維持健康並促使人產生積極前進的能量。換句話說,這可是原本就儲存在我們身體內的一個秘密能量基地。
長年研究血清素的東邦大學醫學部名譽教授有田秀穗表示,讓接受試驗的學生們進行三十分鐘的丹田式呼吸法之後,可以發現其尿液與血液中的血清素都明顯的上升。
齋藤表示,「若想要維持心情平靜且舒服的狀態的話,只要好好完整的呼吸即可。」完整的呼吸指的是「不停止綿長呼吸的運作。」「一邊用肚子感受呼吸,並注意不讓呼吸的規律受到干擾」,這就是基本的呼吸方式。說到這裡,似乎什麼人都做得到吧,但還要注意到「確實讓身體維持在放鬆狀態,且想像著全身的內臟器官都像在一起呼吸一樣」,這才是難處所在。
在這裡,齋藤創造了一個「呼吸模式」,思考了一個每個人都能使用的簡潔呼吸法。那就是將呼吸用秒數停頓、分隔開來的呼吸方式,將意識集中到丹田,緩慢的「從鼻子花3秒時間呼吸,用2秒的時間將呼吸停留在肚子,再花15秒的時間緩慢且綿長的從嘴巴吐氣。」聽起來似乎不難,但若真正執行起來,要花費15秒鐘吐一口氣並不容易做到。
齋藤真正想傳達的是,透過這樣的呼吸方式,「可以讓吐氣更加緩慢,並將意識專注拉回到自己身上。」藉由調整自己的呼吸,去試著活在當下與現在。也就是說,專注現在,把累積的東西都放下,才能真正體會到心靈的平靜。在呼吸裡面,吐氣就是放下或捨棄的意思。「吐氣,吐氣,不斷吐出空氣後才能產生的安穩感」,以及「讓自己周邊的事物更加簡單,並打造隨時讓能量可以流入的留白空間」這種老祖先流傳的智慧,可說是與呼吸的深意不謀而合。而因為現在病毒肆虐,使得以往大家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已經逐漸被推翻。此時,好好調整自己的呼吸步調,或許可以藉此發現,什麼才是對自己而言真正重要的東西。
參考書籍:
『呼吸入門』齋藤孝(角川文庫)
『呼吸的書』加藤俊朗・古川俊太郎(Samgha股份公司)
『最強的血清素呼吸法』有田秀穗(東邦大學醫學部教授)/高橋玄扑(禪瑜伽研修會召集人)(地湧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