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吃動物肉的飲食選擇

不吃動物肉的飲食選擇

壽喜燒、涮涮鍋、牛排,提到這些就令人聯想到美味可口的大餐,也許也有人說喜歡炸豬排或是居酒屋的烤肉串。以往日本人的飲食生活大多以蔬菜或魚類為主,但現今逐漸轉變西化為以肉類食物為主的生活。然而近幾年,以蔬菜為主的飲食人口卻有增加的趨勢。這些人被稱為「Vegetarian」或「Vegan」,也就是所謂的蔬食主義者。究竟為何這些人選擇不再食用動物類肉食呢?

蔬食主義者

「Vegetarian」這個名詞於1847年產生,據說是從當時英國的「蔬食協會」開始的。或許大家聽到蔬食主義,會聯想到是否來自於蔬菜(vegetable)這個詞彙,事實上另有一種說法是由拉丁文裡「Vegetus」一字衍伸而來的,原本意思為「健全的/新鮮的/有精神的」。若是如此,蔬食主義者並不是完全只吃蔬菜。蔬食主義者也分為幾種類型:除了蔬菜之外,會攝取乳製品「Lacto vegetarian(乳類蔬食主義者)、食用乳製品與蛋類的「Lacto-ovo vegetarian(乳蛋類蔬食主義者)」、食用魚或蛋類與乳製品的「Pesco vegetarian(魚乳蛋類蔬食主義者)」。而只攝取蔬菜的人則屬於「Pure vegetarian」,一般多被稱為「Vegan」。

「Vegan」一字源自於1944年「Vegan協會」。所謂Vegan,就是不食用肉類,只食用攝取蔬菜、穀物類、豆類、水果等,不食用乳製品或蛋、蜂蜜。除此之外,也不穿戴使用羊毛或羽毛、皮革等動物素材的製品。此外,若原料的蔬菜與原料使用取自與動物相關聯的工廠時,Vegan者也不會購買。究竟Vegan為什麼要如此嚴謹的避免選用動物來源製品呢?

不吃肉的理由

蔬食主義者不食用動物肉的理由,據說各有不同。有的是因為考慮自己或家人的健康因素,有的是為了預防過敏或生病,有的是因為宗教上的理由或個人的信念堅持等,才選擇以蔬菜為主的飲食生活。然而,被稱為「完全蔬食主義者」的Vegan,他們的動機則有些微不同。1960年時「Vegan協會」定義了作為Vegan「認為人類不應該犧牲動物」的主張,比起自身的健康,更應該從基於保護動物的觀點出發,去避免攝取動物類肉食。此外,Vegan所思考的範圍不侷限於飲食。有部分Vegan甚至連使用動物製品,或是進行動物實驗企業的產品都不會購買。

進入1990年代之後,隨著地球暖化的問題趨於嚴重,為了食用需求而飼育動物進而造成環境負擔的議題,重新被大眾關注。例如為了生產1kg牛肉所必須種植的穀物約為11kg,而為了生產1kg的玉米則需要1.8噸的水源。也就是說,為了生產1kg牛肉將需要約20噸的水。另外,為了栽種飼料穀物所需要的田地,也有可能會刺激加速森林砍伐。因為以上對於自然環境而衍伸出的種種問題,這些都成為不食用動物肉的理由。「Environmental vegan」群眾的數量也有逐漸增加的趨勢。

替代肉的進化

這些出於愛護動物或環境問題等主張的Vegan,並不是本來就不吃肉。其中甚至原本有許多是無肉不歡的人。為了這些人的飲食需求,而發展出使用大豆或麩質製作的「替代肉」。然而在早些年的時候,替代肉的味道其實談不上美味,只是因為不能吃肉才做出不得不的選擇。這樣的狀況,在近幾年有了大幅的轉變,隨著食品技術的進化,廠商開始製作出味道與真肉不相上下的替代肉食。在美國,有選用替代肉做成的漢堡,光看網路資訊或相關報導的話,根本分不清肉的真假。原料是豌豆或蠶豆,再加上不同調味搭配的食材,可以完整呈現肉食原本的美味與口感。

根據2019年聯合國的報告指出,目前全世界約77億人口,預計到2050年時會達到100億人口的規模。若是今後食肉的需求隨之增加的話,則需要更多土地、穀物與水源,對環境來說,將會造成更大的負擔。此外,秋刀魚與鰻魚越來越不容易捕獲的消息也受到關注,再加上水資源枯竭等問題,我們可以食用真正的肉類跟魚類,這樣的狀況能持續到何時呢。

在資源有限的地球上,為了與大自然萬物共存,究竟應該怎麼吃才好呢?

現在或許已經到了我們必須認真思考這類問題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