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喝茶嗎
目前全球在COVID-19疫情影響下,相信大家都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無法輕鬆的和朋友相約一起喝茶了。由於許多人仍是處於遠端連線或居家工作的模式,因此常會聽到有人表示因為這樣而讓生活變得沒有高低起伏的變化。但也正因如此,我們似乎可以試著在一天的某個時段,設定一個「喝茶時間」。試著稍微花點精神,從把茶葉放入茶壺開始進行喝茶的儀式。
透過自己親手泡茶,以及悠閒品茶的時光,不只是讓頭腦跟身體都獲得片刻的舒緩休息,也是重新調整生活步調的機會,讓身體跟心靈都可藉此獲得滋潤的養分。
這裡所討論的喝茶,並不是指在日本傳統茶室裡喝的「抹茶」(需要進行茶道儀式)。而是指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飲用的茶:綠茶或是煎茶、焙茶及番茶等茶飲。說到茶,可能大多數的人只會想到寶特瓶裝的茶類飲料,但茶飲原料主角其實是「茶葉」。每一片茶葉都蘊含著種植土地的氣候風味,以及茶農所付出的心力,同時負載著該年度氣候等因素的影響,可說是集大成的結晶。根據某位侍茶師所言,「如果能美味的沖泡著用心培育的茶葉,會充分品嚐到宛如剛摘下新茶前的茶田香氣」。即使無法體驗到那樣的境界,但若實際從茶葉開始,試著沖泡看看,從熱水的溫度到浸泡時間,會影響多少風味與香氣。第一泡茶、第二泡茶、第三泡茶,每一次都可以感受到不同的滋味,應該也會為此而感到欣喜吧。
*綠茶指的是茶葉摘取後,不使其發酵即可飲用的未發酵茶。煎茶/玉露/番茶/抹茶都屬於綠茶的一種。廣義的煎茶指的是早期用煎煮的方式,焙茶則是用高溫烘焙的方式去使茶葉乾燥,番茶則是因為有一番或二番等先後次序摘茶的關係而得名。
說到這裡,大家知道不管是紅茶、烏龍茶、綠茶等各式各樣的茶,都是從相同的茶樹與茶葉而來的嗎?雖然最後的成品大不相同,但最原始的來源都是出自一種相同的樁(Tsubaki)科樁屬植物-「茶樹」茶葉。茶樹的葉子具有豐富的phenoloxidase(酚氧化酶)酵素,因為酵素成分的影響,使得茶葉被摘採的瞬間,就產生兒茶素氧化作用,這正是所謂「茶的發酵」。在更加氧化之前進行加熱,防止茶葉發酵,而成為不發酵茶的就是綠茶。在茶葉半發酵的狀態才處理的,則是烏龍茶,完全使其發酵則是所謂的紅茶。
順帶一提,為了跟紅茶或烏龍茶有所區別,有人將綠茶稱之為「日本茶」。但「日本茶」並不代表茶葉的種類,而指的是「在日本生產的茶」。其他例如紅茶或烏龍茶等,只要是在日本種植出來的,也被稱為日本茶。
「要不要喝點茶呢?」
「一起喝茶嗎?」
「來杯茶吧?」
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我們會輕鬆使用跟「茶」相關的語言。這種時候,通常指的不只是茶,而是例如咖啡、紅茶或果汁等,甚至連點心都可能包含在內的「茶點時間」。有時會有一種「稍微休息一下」的意思,或是代表著「稍微聊個天」,甚至有可能是跟剛認識的人更進一步熟識的好機會。從這樣的角度來看,喝茶這件事,會因為跟對方的關係或場所而有所不同,但共通點都是一邊喝茶一邊對話,一起度過一段緩慢舒適的時光。因此跟誰一起喝茶,或許也可以看成是一種連結人際關係的行為。
此外,從江戶時代初期的農民統治令『慶安御觸書(江戶時期幕府或藩主向一般人發佈的公文文書)』中提到「若每天只喝茶跟喜好玩物遊樂的太太,應該跟她分開。」這樣的一段話。按照內容所描述的,有一種解釋是說許多人聚在一起喝茶,閒話家常,交換抱怨或不滿的心情,這樣有可能引發生活騷動,這些都是當時的執政者所不樂見的。但這也充分說明了茶與連結人與人之間時所扮演的角色。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提到「茶」這個字的言詞多不勝數。例如日文中的「無茶苦茶」,指的是毫無道理或由來的意思,那麼為什麼會是「無茶苦茶」呢?調查這個字的由來,發現「無茶」指的是對訪客來訪時不提供茶,「苦茶」則是給對方帶苦味的茶。根據知名茶研究者中村羊一郎的說法:「當某個人進到自己的領域空間時,要不要供茶給對方,就變成是判斷對方是否被正式認同的最佳指標。」也就是說,當你拜訪某一戶人家時,若對方讓你進屋並招待一杯熱茶的話,這等同於對方歡迎你到訪的意思。而人際關係,僅用一杯茶就可傳達出深奧的含義。(但這僅限於「在家裡親手泡茶」的前提。若是用寶特瓶裝的茶飲,則不在此討論範圍)
在混亂忙碌的日常生活中,並不是所有人都能自己親自從茶葉開始沖泡,享受喝茶樂趣。但硬要說的話,喝寶特瓶茶飲時,好像又沒有喝茶的氛圍。對此,侍茶師提出了建議:「日常飲用的罐裝茶,與享受樂趣的泡茶應該要分開。」若只是為了解渴的飲用,可以選擇方便的寶特瓶茶飲。但何妨試著一天一次,為了自己或是重要的對象,自己親手沖泡茶葉,享受一小段飲茶的時光呢? 在熱水從滾燙降到適當溫度的時候,或是等待茶葉緩慢泡開浸潤的時間,把這樣的時光看作是身心休憩調整的時刻,或許可能會讓每天平淡無味的生活,增添不同樣貌的狀態與感受。
攝影:黑坂明美
*參考書籍
『我是日本茶侍茶師』高宇政光(筑摩書房)
『番茶與日本人』中村羊一郎「吉川弘文館」